矶竿当手竿用的缺点

在钓鱼爱好者的圈子里,有时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选择用矶竿来代替手竿。矶竿当手竿用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能解燃眉之急,但实际上它存在着不少缺点,这些缺点可能会影响钓鱼的体验和收获。

矶竿当手竿用的缺点

一、长度与灵活性受限

矶竿的长度通常较长,一般在3米以上,甚至有些长达5米、6米。相比之下,手竿的长度选择更为多样,从2米到7米不等。矶竿较长的长度在操作时灵活性较差。当在一些空间较为狭窄的水域,如小池塘、狭窄的河道边钓鱼时,矶竿过长会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难以准确抛投到想要的钓点,而且在提竿、遛鱼过程中也会显得很不方便,容易挂到周边的树枝、水草等障碍物。

矶竿当手竿用的缺点

例如,在一个面积不大的野塘钓鱼,周围有不少树枝伸出水面。使用矶竿时,要想把饵料准确抛到塘中心的钓点就比较困难,抛竿过程中竿稍很容易碰到树枝,导致饵料落点偏差,甚至饵料被树枝挂住。而手竿则可以更灵活地根据水域情况调整抛投方向和落点,更好地适应这种狭窄的环境。

二、灵敏度欠佳

手竿是专门为钓鱼设计的,其灵敏度相对较高。手竿的竿稍细且富有弹性,能够更敏锐地感知鱼咬钩时的轻微动作。而矶竿主要用于钓大鱼,其设计侧重于强度和远投能力,竿稍相对较粗且弹性不如手竿。

当鱼咬钩时,矶竿传递给钓鱼者的信号相对较弱且不明显。小鱼咬钩时,矶竿竿稍的反应可能不清晰,容易错过提竿时机。即使是大鱼咬钩,由于矶竿灵敏度问题,可能不能像手竿那样及时准确地捕捉到鱼咬钩的瞬间,导致提竿滞后,使鱼有更多时间吐钩逃窜。

比如在钓鲫鱼时,鲫鱼咬钩动作通常比较轻缓,手竿能够很清晰地通过竿稍传递出轻微的抖动信号,钓鱼者可以及时提竿中鱼。但使用矶竿时,同样是鲫鱼咬钩,竿稍的抖动可能就不那么明显,很容易让钓鱼者误以为是小鱼闹钩或者只是水流等其他因素导致的竿稍晃动,从而错过最佳提竿时机。

三、线组搭配复杂

手竿的线组相对简单,主线和子线的搭配清晰明了,便于操作和调整。而矶竿当手竿用时,线组搭配往往较为复杂。矶竿需要安装渔轮,渔轮上缠绕主线,然后通过导环引出主线连接鱼钩。这种线组在组装和拆卸时都比较麻烦,而且在钓鱼过程中,由于线组穿过多个导环,增加了线与导环之间的摩擦,容易造成主线磨损,影响线组的使用寿命。

矶竿的线组调整也相对困难。相比手竿简单地调整铅坠位置和子线长度就能应对不同鱼情,矶竿要调整线组则需要操作渔轮,收放线的过程相对繁琐,对于一些新手来说,很难准确地调整到合适的线组状态。

例如,在更换不同深度的钓点或者想要调整饵料在水中的状态时,手竿可以迅速地调整铅坠和子线。而矶竿则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转动渔轮收放线,一不小心还可能出现线缠绕在导环上的情况,导致整个线组无法正常使用。

四、持竿舒适性差

手竿的设计是为了方便手持长时间钓鱼,竿身较轻,握把舒适,能够让钓鱼者长时间保持较好的握持状态,减少手部疲劳。矶竿则不同,它本身较重,尤其是搭配渔轮后,整体重量增加不少。长时间手持矶竿钓鱼,会给手臂带来较大的负担,容易导致手臂酸痛、疲劳,影响钓鱼的专注度和乐趣。

特别是在长时间等待鱼咬钩的过程中,一直手持较重的矶竿会让人感觉很吃力。而且矶竿的竿身较硬,不像手竿那样可以根据个人习惯适当弯曲来减轻手部压力,持竿舒适性明显不如手竿。

比如在一次长时间的野钓中,原本使用手竿时可以轻松地长时间守候在钓点。但换成矶竿后,没过多久手臂就开始酸痛,不得不频繁换手休息,严重影响了钓鱼的体验和连贯性。

五、抛投精准度有限

手竿经过专门的抛投设计,在熟练掌握技巧后,可以较为精准地将饵料抛投到目标钓点。而矶竿的抛投方式和设计更侧重于远投,在当手竿用时,抛投精准度会受到一定影响。

矶竿抛投时,由于竿身较长且较重,发力和抛投角度较难掌握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在近距离抛投时,很难像手竿那样精准地将饵料抛到很小的范围内。如果想要抛到较远的距离,又容易因为用力过猛或者角度不对,导致饵料落点偏差较大,偏离目标钓点。

例如,在一个岸边有多个钓位的小水域,每个钓位之间距离较近。使用手竿可以轻松地将饵料抛到相邻钓位旁边的准确位置。但使用矶竿时,想要把饵料抛到相邻钓位旁边就比较困难,经常会出现饵料落点偏离预期位置的情况。

综上所述,虽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矶竿可以当作手竿使用,但它存在着长度与灵活性受限、灵敏度欠佳、线组搭配复杂、持竿舒适性差以及抛投精准度有限等缺点。钓鱼爱好者在选择钓具时,应根据实际的钓鱼环境、目标鱼种和个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优先选择合适的手竿。如果实在没有手竿且情况紧急,偶尔使用矶竿当手竿时,也要充分了解并接受它的这些缺点,尽量减少对钓鱼效果的影响,以获得更好的钓鱼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