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垂钓》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小孩在河边垂钓的情景,展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钓鱼时的专注。这首诗不仅生动有趣,还蕴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翻译
一个蓬头垢面的小孩正在学习钓鱼,
他侧身坐在青苔上,绿草遮映着他的身体。
当有行人向他询问时,他远远地招手,
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答别人。
逐句解析
1. 蓬头稚子学垂纶
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头发蓬乱的小孩正在学习钓鱼的情景。“蓬头”形容小孩的头发乱糟糟的,显得天真可爱。“稚子”指的是幼小的孩子,突出了他的年龄和纯真。“学垂纶”则是说他在学习钓鱼,表现出他对这项活动的兴趣和专注。
2. 侧坐莓苔草映身
这一句进一步描绘了小孩的姿势和周围的环境。小孩侧身坐在青苔上,周围的绿草映照着他的身体。这里的“莓苔”指的是长在潮湿地方的青苔,“草映身”则形容绿草遮住了他的身体,给人一种自然和谐的感觉。
3. 路人借问遥招手
这一句描绘了小孩在钓鱼时的专注和机智。当有行人向他询问时,他远远地招手,示意行人不要靠近。这里的“借问”指的是行人向他询问道路或其他问题,“遥招手”则表现出小孩的机和礼貌。
4.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一句揭示了小孩行为的原因。他之所以不回答行人,是因为担心惊动了水中的鱼儿,从而影响钓鱼的效果。“怕得鱼惊”表现出他对钓鱼的认真和专注,“不应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的谨慎和机智。
赏析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通过对小孩垂钓时的动作和心理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生活的启示。
1. 生动有趣的画面感
诗中通过对小孩的外貌、动作和周围环境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小孩在河边垂钓的场景。小孩蓬乱的头发、侧坐的姿势、绿草映身的环境,以及他与行人的互动,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的河边,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2. 细腻的心理描写
诗中不仅描绘了小孩的外在动作,还通过“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一句,揭示了小孩的内心世界。他担心惊动鱼儿,不敢回答行人,表现出他对钓鱼的认真和专注,同时也展现了他机和礼貌的一面。
3. 生活化的场景
《小儿垂钓》描绘的是一种非常生活化的场景,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情节,但却让人感到亲切和真实。这种贴近生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观察。
4. 儿童教育的启示
诗中通过对小孩垂钓时的描写,也蕴含着一些儿童教育的启示。小孩在学习钓鱼的过程中,表现出专注、机和礼貌,这些品质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诗中也提醒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成长。
总结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童趣和生活气息的诗,通过对小孩垂钓时的动作和心理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和对自然的热爱。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生活的启示。诗中也蕴含着一些儿童教育的启示,提醒我们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成长。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生活的美好和儿童的纯真。
鄂公网安备42068302000331号
温馨提示: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处理。联系邮箱:yangtata@vip.qq.com